跳到主要內容

很遺憾,我們無法支援你的瀏覽器。如果可以,請升級到新版本,或使用 Mozilla Firefox、Microsoft Edge、Google Chrome 或 Safari 14 或更新版本。如果無法升級,而且需要支援,請將你的回饋寄給我們。

我們衷心感謝你對這個新體驗的回饋。告訴我們你的想法

Elsevier
與我們共同出版

艱困時期的機構韌性

推動數位轉型的新理由

訂閱以接收最新內容通知。

Close-up of woman using digital tablet in library

高等教育是否正陷入危機?

多年來我們不斷聽到「危機」:金融風暴帶來預算緊縮與凍結聘任;疫情推動線上教學、干擾研究並加劇心理健康壓力;此外還有「博士後出走」與「不發表就淘汰」。儘管如此,大學展現韌性,最悲觀的預測未成真。

如今壓力不僅更大、也更複雜:許多國家的公帑投入下滑或停滯,入學人數減少,一些政策限制或加徵國際學生的成本。社會對學位與學術工作的認同也在改變。

這些趨勢指向更根本的提問:大學的使命與永續資助為何?雖然高教依舊培育人才、促進流動並創造知識,我們仍需用更清楚、更可見的方式說明其價值。

協同解方,打造韌性

袖手旁觀不是選項。拓展收入、強化學習支持與建立夥伴關係都重要,但常見零散。此刻需要由校級層面牽引、全校共參的整體路徑。

許多校訂定十年藍圖,但往往目標過於寬泛、難以衡量。校方、研究處、院系與圖書館的目標彼此相近,卻缺乏連結。數位轉型能成為這條「連結線」。

數位轉型的範疇

它是「文化、人才與技術一系列深層且協調的變革,使新的教學與營運模式成形,並重塑機構的價值主張」。因此學校更具韌性、更靈活、更具相關性。

實務上,它讓學習更個人化、資訊取得更便捷,並透過自動化釋放時間;也為決策提供可信資料以優化資源與優先順序。技術是手段,目標是組織層面的改變。

唯有將不斷演進的技術策略性地用於新的校務方向,數位轉型才能成功。

演進歷程

1990 年代始於企業界,先從資訊數位化與組織化著手;隨後自動化、雲端與資料分析加速發展。

政府亦推出國家級數位策略;在高教領域,線上期刊、SARS 與 COVID‑19 之後更為加速。快速採購也留下破碎的 IT 生態。

自 2022 年底生成式 AI 崛起,校園科技討論被徹底改寫。

AI:鳳凰或布穀鳥?

有人認為 AI 能帶來再生;也有人擔心其擠壓既有計畫、滋生「影子 IT」,增加安全與效率風險。

與其說「AI 取代數位轉型」,不如視為互補。關鍵在清晰策略與共同治理。

打好根基

技術團隊面臨治理分散、錯假訊息、技能落差、資安風險上升與對大型供應商的依賴等挑戰。若缺乏共同框架,AI 熱潮容易掩蓋基本工。

成功需要高品質資料(策展、標準化且 FAIR)、資料戰略、可靠架構與合適人才。數位轉型並未過時,它為包含 AI 在內的一切計畫奠基。

不斷前行的「移動步道」

轉型不是一次到位。成熟度模型有幫助,但環境變化極快,前進必須持續。

許多轉型失敗源自志向不夠高、參與不足或投資不足。把它視為長期承諾:如同在移動步道上逆向行走,不前進就會後退。

學術數位轉型—關鍵面向

各校重點各異。以下為精簡概覽。

核心組件

  • 數位基礎設施與營運:硬體、軟體、網路、安全架構與資料中心。

  • 人才與文化:人才招募、師資發展、多元共融、學生支持,資訊與 AI 素養培訓,以及智慧財產、研究誠信與負責任使用等治理框架。

應用情境

  • 知識創造:各階段、各職涯階段的研究支持。

  • 知識擴散:透過引用、專利、政策引用、系統性綜述、入口網站與校務典藏等展現影響。

  • 知識發展:以個人化學習、虛擬教室、協作與有效評量強化教與學。

  • 知識管理:以可信資料支援研究策略、合作、經費與聘任決策。

Note: this diagram is freely adapted from the visualization contained in the JISC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olkit here.

兌現轉型承諾

全球高校面臨結構性挑戰:資金、招生、新技術與公共辯論。單靠刪減或大型合作,可能犧牲學術自主與長期目標。

更需要的是「全校一條心」:自上而下的領導與自下而上的共創並行。高品質的數位轉型提供此一框架,透過協同「資料—技術—人」強化韌性與社會價值。

想進一步了解?歡迎訂閱以獲取洞見與案例。